摄影作品 (点击下面小图可浏览大图)
电商网店图片拍照
箱包皮具摄影
美食餐饮菜品摄影
不锈钢产品摄影
珠宝古玩摄影
钟表手表摄影
电子产品摄影
家用电器摄影
汽车用品摄影
五金产品摄影
家具家居产品摄影
塑胶文具产品摄影
化妆品摄影
人物/晚宴/团队摄影
车间厂房摄影
室内装潢摄影
建筑外景摄影
摄影花絮
画册设计 (点击小图看画册内页)
政府 / 学校教育
建筑 / 园林行业
副食 / 保健品行业
钟表 / 礼品 / 饰品
电子 / 电器产品
工业 / 机械设备
制造 / 印刷包装
医疗 / 美容行业
检测认证 / 服务行业
藏品 / 文化行业
服装/服饰行业
投资顾问/金融行业
俱乐部/服务行业
项目报价
为风光摄影
好多风光摄影人在谈及他们的拍摄对象时,都会不约而同地以陶醉而神往的口吻说:“真是太美了!”他们在这时流露出来的真诚总是感动着我。每个人都在积极寻找、感知令心灵产生呼应的那部分世界元素。爱风光,用相机记录下来,未尝就不能成为趋近生命意义的一种手段。有人献身纪实摄影,将一个个社会问题撕开给人看,其社会价值不言而喻,但倘若以“社会价值”为准绳,扬纪实抑风光,便未免显得小气。在一个健康的现代社会里,墨子式的赴汤蹈火和庄子式的清静逍遥都应该能得到包容。当下中国社会正弥散着一种“道德强迫症”,仿佛谁不以某种方式表现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,谁就如何如何。须知相机不必是刚硬的武器,它同样可以是柔软的画笔。这当然不是在鼓励摄影人高高挂起不闻世事,我只是说,我们要认同每个人在追问生命意义过程中所做出的不同选择。从人之常情的视角下去看,如果一个人能够活得自得、自足,也就够了。社会生活可以让一个摄影人焕发出生命价值,良辰美景未必就不可以。至于说有好多摄影人拍摄风光并不是(或并不只是)出于心灵的需要,其实是受到名利的驱使,这种批评未免是在苛求了——我们哪个人又能跳出名利之外呢?我认识一位老摄影人,拍了一辈子风光,家里摆了一排排的证书和奖杯,不过都是些小奖,但当他如数家珍回忆起每次获奖的经历时,他脸上洋溢着的幸福感使我无法不对他的风光创作产生敬意。这些证书和奖杯,是他在付出心智和体力之后的收获,凝聚着他的人生价值感。这种价值感与他人无关,只对他一人负责。在我看来,他的生命价值并不低于安塞尔•亚当斯,也不在尤金•史密斯之下。
或有人问,既然生命意义因人而异,那么那些高度近似的风光照片里又怎么会有生命意义呢?我的回答如下:生命体验是极其细腻极其微妙的,通过影像的方式表现出来时难免力有不逮,况且每个人的表达能力也各有其局限。影像的雷同或许能表明作者的头脑已被大量同质化影像所同化,缺少一个独立的言说姿态,但并不必然说明作者在影像产生的过程中没有进行真切的感悟。试想,即使是在跟团群拍时,面对的是那些已被拍滥了的景色,但对初次拍摄者可能仍会带来心灵的洗礼,对于老手来说,在不同的时间、环境和情绪之下看同一处风景,体验可能是不尽相同的,谁又能说群拍时的个人体悟也一定是类似的呢?看山不是山,看到了自己(其实任何人看到的也不过都是自己的那座“山”),足矣,至于能不能拍出自己,真的有那么重要吗?评论界的风光摄影批判,火力集中在影像生产的成品上,以结果论短长,其实“过程比结果更重要”的道理倒是适用于绝大多数影友的。一个人的风光拍摄过程作为真诚的生命体验,使拍摄者趋近了生命的意义,和拍出具有艺术水准的风光佳作相比,到底哪个更接近做人的根本?
对风光摄影的批评,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国内摄影评论的一种精英主义取向。须知纯粹艺术不是衡量风光摄影的惟一标尺,个体藉由影像在与风光互动时喷薄而出的鲜活的生命情态,同样也属于摄影观照的范畴。在抢占了道德高地与艺术高地之后,高高在上地向下观望,普通影友的个体生命体验似乎也就无足轻重了。——不过精英主义已经是另外一个话题了。
说明:内地评论界对风光摄影的批评,是在若干不同层面上和不同视角下展开的,因为不是本文用意所在,所以在谈及这个话题时采取了较为笼统的方式,行文有失严谨,特此说明。